心理学笔记(一)

心理学笔记(二)

人畜走避 posted @ 2009年4月10日 04:21 in 心理学 , 948 阅读

 心理学是人类对自己精神活动的系统了解,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域极其广泛,研究方法极其复杂。

西方心理学流派

一、行为主义

二十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
人物:华生(行为主义奠基人之一),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意识或是精神,而是可以客观地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即有机体适应环境时做出的各种身体反应,包括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目的:用诸如刺激、反应、条件反射、强化等一系列操作式的概念与量化的程序来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进而在刺激——反应定律的指导下设计一种高效率的社会秩序。寻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可操作的”、“高效率的”控制人类行为的原理和技术,以便用它来设计一种崭新的科学化的社会。
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并且否认人与动物的区别。机械的、惟科学的人生观和社会控制论。
批评: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大一点的白鼠和不怎么灵便的计算机,把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统统还原为肌肉反射和腺体分泌,用貌似科学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否定了人的哲学思考、艺术创造和欣赏、人间爱情、社会正义、个人良心与神圣追求,从而将世界设想为一个冷冰冰、毫无生趣、完全由外在的环境条件统治着、不容任何个人自由存在的巨大机器。
影响:所代表的工具理性主义和操作主义仍然左右着社会科学的研究,渗透在当今社会各种行为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如学校教育)中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物:弗洛伊德,荣格
观点:(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人能够直接知晓的、有意识的心理现象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深藏不露、不为人知而又占支配地位的潜意识才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力。许多原始性的冲动、本能、欲望,因为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相冲突,便会被我们的道德良心所压抑,以减少心理矛盾带来的焦虑。人们意识不到的原始欲望,不仅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且会导致神经症。
            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牺牲人的本能满足为条件的,人类幸福与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着对立。
              (荣格)现代人的心理是长期的种族遗传和文化积淀的结果。人格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个人能够觉察的心理成分,即由心理学上讲的感觉、直觉、思维、情感等构成的自我。个人无意识包括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观念和情感。集体无意识则是现代人类从种族的祖先遗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综合。主张通过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话来促进人心灵的丰富与整合,实现内外和谐,均衡人格发展。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影响广泛的人文科学理论和思想运动,反对把人看做机器的行为主义和对人性持悲观论的精神分析,被人称为心理学领域的第三势力。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弗洛姆
研究主题:人的本性是怎样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人的独立性,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看做机械或动物,主张研究人的潜在的能里和善良本性,设想通过理想的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意义、价值、选择、创造等概念是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的旗手):
人的本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人性的恶是非本源的、派生性的,是由于基本需要的慢则受挫折才产生出来的。
在生物进化阶梯上,人的心理潜能高于一般动物的本能。
人的需要是按层级构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低级需要得到起码的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成为支配性的动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的需要基本满足了,自我是吸纳和超越的高级需要才会成为推动人们行为的主导力量;主导性动机的层次标志着个人人格发展水平的高低。
个人需要合理满足是良好社会的基本功能;利己与利他不一定能互不相容。
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高峰体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愉悦状态。人与自然的合一、返璞归真、忘我、审美的迷恋、友情或爱的纯情陶醉,等等,都似乎对高峰体验的描述。高峰体验的日积月累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后期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级的需要——超越的需要。超越是指人全部意识、行为和各种关系最高的、包容一切的、完整的层次;在人格发展的这个最高层次,自我、他人、全人类、其他物种、宇宙万象都被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超越自己,超越对立和局限,超越分别,才能达到无私无畏、和谐、完美、圆满的境界。低层次的需求并不能导致人格的发展。导致人格发展的是高层次的“发展性”动机,他追求意义的完整性和各种终极价值,如真、善、美、神圣、理想的爱。超越的实现使个人的存在与普遍的存在统一起来,得到最终的解脱和终极的自由: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圆满统一和契合无间。

理想的人格的研究,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客观地认识并面对现实;坦然接受自己、他人和万事万物,诚实而纯净,不造作,崇尚自然,遵守社会规范却不随波逐流,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热爱事业,注重解决问题,以工作为最高享受,而看淡权势和名利;善于独处,不依赖别人;遇到困难和挫折能泰然处之,能主动调整与环境的关系;能欣赏生活,能在平凡中体会到珍奇和持久不衰的新鲜感;能经常体验到出神入化的高峰经验;关心社会,富同情心;交友非常注重质量和深度,知己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珍惜;性格民主,以平等态度待人,包括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人;能区分目的和手段,坚持明确的伦理原则;善意的幽默;富于创造;内在超脱,自立自足。

自我实现者也像平常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不断克服弱点,追求高尚的理想。他们把让人生看做一个不断努力播种又不断收获的过程,一条不断勇敢选择和认真承担的存在之路。

人格即生长,生活即创造,自我实现及超越是生命全过程中人格发展的追求过程。
罗杰斯:
人类的行为内驱力主要是个人力求实现自身种种潜能努力和追求。
人格是一个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现象场,是个人独特的知觉的总体。个人总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知觉及对知觉的解释来规划生活。
知识可以分为三种:主观的知识(自我体验和内省)、客观的知识(对照别人的观察而得的知识)、人际关系的知识(设身处地用别人的观点去理解其现象场的“现象学的知识”)。心理学应该同时容纳这三种知识。
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一旦个人把自我与环境分开来,他便自觉到全部经验的一个核心部分——自我。自我是现象场中有关人自身的知觉,包括自己的特征、各种关系、态度、意义和价值的知觉和观念。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整体的、连贯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观念完型。
自我观念可分析为主动我(I)、被动我(me)和理想我。
如果一个人的实际经验与其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谐一致,他就产生积极的体验;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而过多的消极体验可能引起焦虑情绪和防御反应,并导致人格的内在混乱。
个人的机体体验、自我观察的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之间如果和谐一致,就会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
理想的人格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真实体验,合乎实际地面对自己和外界环境,以个人独有的、创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更新经验、评判价值,不管外在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够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无条件的自尊、自爱,从而能够做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登录 *


loading captcha image...
(输入验证码)
or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