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二)
心理学是人类对自己精神活动的系统了解,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领域极其广泛,研究方法极其复杂。
一、行为主义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弗洛姆
研究主题:人的本性是怎样的?人应该如何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人的独立性,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看做机械或动物,主张研究人的潜在的能里和善良本性,设想通过理想的教育发展人的潜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意义、价值、选择、创造等概念是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的旗手):
人的本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人性的恶是非本源的、派生性的,是由于基本需要的慢则受挫折才产生出来的。
在生物进化阶梯上,人的心理潜能高于一般动物的本能。
人的需要是按层级构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低级需要得到起码的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成为支配性的动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的需要基本满足了,自我是吸纳和超越的高级需要才会成为推动人们行为的主导力量;主导性动机的层次标志着个人人格发展水平的高低。
个人需要合理满足是良好社会的基本功能;利己与利他不一定能互不相容。
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高峰体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愉悦状态。人与自然的合一、返璞归真、忘我、审美的迷恋、友情或爱的纯情陶醉,等等,都似乎对高峰体验的描述。高峰体验的日积月累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后期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级的需要——超越的需要。超越是指人全部意识、行为和各种关系最高的、包容一切的、完整的层次;在人格发展的这个最高层次,自我、他人、全人类、其他物种、宇宙万象都被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超越自己,超越对立和局限,超越分别,才能达到无私无畏、和谐、完美、圆满的境界。低层次的需求并不能导致人格的发展。导致人格发展的是高层次的“发展性”动机,他追求意义的完整性和各种终极价值,如真、善、美、神圣、理想的爱。超越的实现使个人的存在与普遍的存在统一起来,得到最终的解脱和终极的自由: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圆满统一和契合无间。
理想的人格的研究,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客观地认识并面对现实;坦然接受自己、他人和万事万物,诚实而纯净,不造作,崇尚自然,遵守社会规范却不随波逐流,能保持自己的本色;热爱事业,注重解决问题,以工作为最高享受,而看淡权势和名利;善于独处,不依赖别人;遇到困难和挫折能泰然处之,能主动调整与环境的关系;能欣赏生活,能在平凡中体会到珍奇和持久不衰的新鲜感;能经常体验到出神入化的高峰经验;关心社会,富同情心;交友非常注重质量和深度,知己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珍惜;性格民主,以平等态度待人,包括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人;能区分目的和手段,坚持明确的伦理原则;善意的幽默;富于创造;内在超脱,自立自足。
自我实现者也像平常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们能够正视自己,不断克服弱点,追求高尚的理想。他们把让人生看做一个不断努力播种又不断收获的过程,一条不断勇敢选择和认真承担的存在之路。
人格即生长,生活即创造,自我实现及超越是生命全过程中人格发展的追求过程。
罗杰斯:
人类的行为内驱力主要是个人力求实现自身种种潜能努力和追求。
人格是一个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现象场,是个人独特的知觉的总体。个人总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的知觉及对知觉的解释来规划生活。
知识可以分为三种:主观的知识(自我体验和内省)、客观的知识(对照别人的观察而得的知识)、人际关系的知识(设身处地用别人的观点去理解其现象场的“现象学的知识”)。心理学应该同时容纳这三种知识。
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一旦个人把自我与环境分开来,他便自觉到全部经验的一个核心部分——自我。自我是现象场中有关人自身的知觉,包括自己的特征、各种关系、态度、意义和价值的知觉和观念。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整体的、连贯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观念完型。
自我观念可分析为主动我(I)、被动我(me)和理想我。
如果一个人的实际经验与其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谐一致,他就产生积极的体验;如果不一致,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而过多的消极体验可能引起焦虑情绪和防御反应,并导致人格的内在混乱。
个人的机体体验、自我观察的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之间如果和谐一致,就会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
理想的人格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真实体验,合乎实际地面对自己和外界环境,以个人独有的、创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更新经验、评判价值,不管外在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能够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无条件的自尊、自爱,从而能够做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